2)第七百零七章 泾渭分明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提前与德国断绝了关系。因此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盟国方面不想在战争局势本就不利的现状下再树强敌

  虽然德国的极端种族主义政策对他们控制占领区其实有利无弊,但还是会有当地人愿为德国人效力,其中有些人甚至比很多德国军人都更忠诚,这固然与利益有关,但更大的动力却往往来自于仇恨

  波罗的海三国的国民是因为苏联之前灭亡了自己祖国而一心想要复仇并永远消除其对祖国的威胁;至于同样选择参加对苏作战的那些波兰人,则不仅仅是为了最近这一次的亡国之恨、两国之间的过节那可是“自古以来”了;而在算是苏联核心地带的乌克兰,则是泾渭分明地分为了两派,市民大多支持苏联政府,城市沦陷后甚至纷纷下到农村去打游击,而乌克兰的农民、尤其是昔日的富农和中农则对苏联政权表现出了强烈的憎恨,他们组织的伪军杀掉的游击队员甚至比德军还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很好理解,苏联的市民大多都是工人阶级,他们是苏联的统治阶级,收入待遇和政治地位在当今shijie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工人能够比得上(注1),而工程师、教师等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也同样在两个五年jihua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于大清洗,那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军队系统,对他们的影响有限,因此他们和工人阶级一样坚定地支持苏联政府。而且因为文化水平相对更高,市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要比农民更强一些,这也同样是他们坚持斗争的重要动力。

  而苏联的农民则不然,与中国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农民的liliang取得胜利的情况不同,由于十月革命中苏俄基本上是完全依靠工人阶级和倒戈的旧军队夺取到政权的,农民的帮助十分有限,而且在新政权建立后那些较为富裕的农民还大多不配合政府的征粮、甚至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因此苏共虽然党旗里有镰刀图案,但很多时候都把农民、尤其是相对富裕的富农中农视为斗争对象的,所以自然不会对他们客气。而城里人自恃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则令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而且苏联早期的工业化需要资金,当时的苏联没法像殖民者那样掠夺外国,除了利用剪刀差刻薄农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而这就自然激起了苏联农民更大的不满。

  这一问题在乌克兰大饥荒中被进一步激化,当时乌克兰虽然不太可能像后世西方宣传的那样死了上千万人,但是两三百万却应该是有的。在那段困难时期,乌克兰的市民虽然日子很不好过,但在苏联政府的努力保障下,基本都挺了下来,也就是说,死的几乎都是乌克兰的农民。因此也不怪德军占领乌克兰后,会有那么多的乌克兰农民背叛苏联而为侵略军服务了

  注1:因为分配较为公平、又没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缘故,苏德战争前夕苏联工人和工程师的生活水平是shijie上最高的,只有精英人才的待遇相对差些,而政治地位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后来苏联垮台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过高的福利也不无关系,但在福利体系崩溃之前,苏联工人和工程师对苏联政权的支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