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梅岭传说_黑铁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慧锷自小在东瀛愿法寺修行,天性颖悟,大有慧根,深受愿法寺住持不动和尚喜爱,不动和尚将小乘佛法精释教义悉数传与慧锷,将慧锷作为下一任住持精心培养。

  彼时东瀛人交谈时应用当地流传下来的土语,文字沿用汉朝时期中土传过来的繁体汉字,只有贵族和少部分得道的僧尼才有资格学习文字应用。慧锷精通汉话和唐文,五岁时习得千字,七岁时经文精熟,十岁时随同不动和尚周游东瀛,同东瀛各地文士高僧交谈,对答如流,在东瀛被誉为“少年神僧”,声名鹊起,风头一时无二。

  慧锷长到十五岁的时候,不仅佛理精通,且习得参政、经济、天文、相算等杂学,已经成为天皇座下常客,惯为东瀛之主清心解惑,被天皇封为御前僧弟。慧锷不愿理会俗务,一心向佛,在天皇面前发下弘誓大愿,欲往大唐盛境学习高深佛法,归国后渡东瀛众生疑惑苦厄,其心胸怀抱,同大唐的玄奘大师亦有共通之处。

  中唐时期的东瀛并不太平,因东瀛之主效仿唐制,自诩为上天诰命,自封为“天皇”,统一中央集权,仿照大唐行政官位爵制,在东瀛一岛国设立王公侯爵,辖下分为十三郡县,每一郡县均派驻主官和参军,分管政治军事。

  东瀛原本处于半封建半奴隶制度,各地有头有脸的豪杰手下均豢养私军,不服教化,为了自身属地和经济利益,屡屡同天皇下遣的官员冲突,抗拒税收,且十三郡县豪杰渐渐有合纵联结之意,兵力较天皇手中掌握的正规军亦不遑多让,使得天皇一度忧心不已。

  佛教主张修身养性,修行好这一世的德行,才能超脱人世间的苦厄,修为高深者不堕轮回,上升天道;行小善积阴德者则可以在下一世投胎到好人家。此等愚民之策正好符合天皇的意愿,故而欣然从之,命慧锷去往大唐学习精深佛理,传回东瀛散播与民众知晓。

  慧锷受天昭命,搭乘一艘大型商船一路渡至五台山,在唐朝僧人的带领下,参观香火鼎盛的寺院大庙,见到一尊供奉于殿中的白玉观音像,立感战战兢兢,心中皆大欢喜,当场跪倒在观音像前,鼎礼参拜,久久不愿离去。

  这尊观音像以整块羊脂白玉雕琢而成,高逾三尺,雕工精湛,巧夺天工,大士衣衫、净瓶、柳枝、莲座栩栩如生,面目可亲,观之有悲天悯人之意。

  慧锷接连三日跪在观音像前,不吃不喝,祈求观音大士能够点化解困。寺院住持清睦和尚见慧锷如此心诚,心中钦敬异常,便为慧锷讲述了这尊观音像的来历。

  原来五台山中有一隐居方士梅岑山,号为“梅岭居士”。梅岑山生性恬淡,半生未曾婚娶,因为其弟体弱多病,延医请药多时难以调理,故而梅岑山走访各处名山大川,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