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6章 一九九五年到来!_四合院:何雨柱的阳光农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画、古董文玩、金银首饰、木制家具的摊位。

  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大多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京城中所谓“打鼓儿的”。

  “打鼓儿的”本是四九城一个古老的行业,民国后的四九城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在旗的垮了台,打鼓儿的发了财”,这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打鼓儿的”通常是在白天走街串巷,左手持一柄银元大小的皮鼓,右手拿一根比筷子要长些并以布包头的细藤条或竹棍。

  敲打皮鼓,其声不大,然清脆悦耳,故四九城人将其名曰“打鼓儿的”。

  人们一听到这“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就知道收旧货的来了。

  “打鼓儿的”有高下之分,收售旧衣服、木器、日用杂货的为低者,他们多肩挑一个担子,手击小鼓,但不吆喝,仅收点旧衣服旧鞋及不堪使用废旧之物,人称“打软鼓儿的”。

  眼力好的大多曾在古玩铺或当铺中学徒,他们专门收售古董玉器、金银珠宝、名人书画、皮货绸缎等。

  他们不挑担子,肩上挎着一个叠着的包袱皮儿,一边击鼓一边吆喝,故北京人又称其为“打硬鼓儿的”。

  他们选择的对象多为败落的京城富厚之家,特别是旗人家庭。由于这些大宅门中的老爷太太们于民国后断了俸银,没有了经济来源,又不愿放低身价,羞于当街摆摊变卖,因此“打硬鼓儿的”即上门收货。

  他们善于揣摩卖主的心理,并以下人自居,见人即称“几爷”“几奶奶”。“打千儿”请安之后,再行谈生意。

  这样往往收获颇丰,在所收的物品中亦有一些珍稀的金石书画碑帖。

  这些“打鼓儿的”每日凌晨将所收的货物在“鬼市”上出售,他们的货物多为懂行的商家买去,再以善价卖给古董店或私人藏家。当然也有一些精明的王室贵胄、高官显宦后人,由于失去了往日的特权,又碍于面子,不便将家藏的书画名迹售于琉璃厂等地的南纸店、古董铺或送入当铺,而是选择在这种地摊式的旧货市场出售。

  为了不被人认出,他们往往会以“大围巾、大口罩把脸蒙得严严实实,只剩下两只眼睛”,同时他们最忌讳的是被别人用提着的灯笼照,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因此,“鬼市”也有了“千万只照货,不要照人”的规矩。

  此外,还有一种拾烂纸的人,这类人文化水平不高,大多不识字,把写过字的纸当做宝物,不过他们收来的货物中有时亦掺杂着一些名人墨迹、书札碑帖。

  他们也将收到的此类“纸”在“鬼市”上出售,往往价格低廉,成为购买者捡漏的对象。还有一些来路不明的书画作品,或窃或盗,也只能在“鬼市”才可出手。

  同时“鬼市”中还鱼龙混杂着一些高仿品,或为职业造假者仿制,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