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八章 朝野风波_寒门首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后演变成了两方的骂战。

  许多老资历的御史对此见怪不怪,优哉游哉的喝着茶,倒是谢慎十分尴尬,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

  好在这轮骂战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很快便达成了共识,应该开海禁。

  这让谢慎大为惊讶,心道大明的风宪官怎么都这么开明,却不知是王华提前放出风去,叫都察院的几位同僚暗中进行风向引导。

  换句话说,从一开始这件事就不简单是一两人上奏那么简单。

  要想让天子、朝廷同意开海禁,必须得在舆论上获得支持。

  都察院是这样,其他部寺衙门同样如此。

  只不过与督察院不同,这些衙门中的分歧更大,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这当然不是谢慎想要看到的,要知道分歧越大,天子的决心便越会动摇。

  天子一旦决心动摇,这件事不了了之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作为一个穿越客,自然知道开海禁对大明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海洋贸易才能弥补大明许多先天不足的东西,才能做到真正的中兴。

  不然按照历史发展下去,所谓的弘治中兴也不过是个治标不治本的自我安慰罢了。

  但他又不可能一一去诸部寺游说。大明没有这样的政治传统,即便游说也是依靠私人情谊在私底下进行的,绝不能搬到台面上。

  这件事分歧如此之大,归根到底还是利益使然。

  大明朝的官绅,官商是不分的。

  很多官员自己就是大地主,家族经商更是寻常之事。

  浙商、闽商等海商基本控制了大明的海洋贸易,以走私的方式大笔捞金。

  这些钱中有不少便被献给了部寺大员,他们当然要替海商说话了。

  开海禁之后,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原本靠走私垄断海贸的闽商、浙商了。

  有了海经局,一切都要走流程,再想靠着以前那一套牟利是不可能了。

  此次上书和谢慎以往上书都不同。

  以往谢慎只是针对一个人进行弹劾,所受到的威胁也只限于那个人和他的盟友。

  而谢慎请求开海禁,得罪的却是整整一个群体。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群体的数量还真的不少。

  但是谢慎不打算后退,因为这是改变大明国运的一次最好的机会。

  如果此时不能够开海禁,或者说海禁开的不彻底,通过海贸兴国的设想便成了泡影。

  故而他联合都察院中支持他观点的御史联名又上了一封奏疏。列出了开海禁的十条益处,并对反对者提出的异议逐一驳斥。

  果然,这封联名奏疏一经呈上,连内阁都大为震动。

  以徐溥、刘健为代表的台柱子对此很是反对,而李东阳、谢迁为代表的少壮派则支持谢慎开海禁的奏请。

  连内阁都有分裂的趋势,弘治皇帝再也坐不住了。

  天子马上召见内阁诸大学士,就开海禁一事展开了一次御前讨论。

  徐溥、刘健反对的理由是“禁海乃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不可废。”

  而李东阳、谢迁支持的理由是“开海禁,增税赋,强国运。”

  双方都有道理,弘治皇帝还是很为难,最终不得不宣谢慎进宫问询。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