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二章 帷幕_奋斗在五代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随着国家的强盛而生成的个人成就感,使郭荣丝毫感觉不到身体的疲倦。

  特别是昨天上报的两份奏章,令郭荣感到欣喜,乃至心神振奋。

  这份感觉甚至延续到了今日,郭荣只觉下笔都轻快了许多。

  第一份奏章,是在远在河北胡卢河,监修河道工程的王彦超递上来的。

  奏章上说,月初赶赴胡卢河就任的缘边招收都指挥使张藏英,圆满地完成了招募精锐的任务,只用了二十日不到,就招满了三千名强壮的亡命徒,目前正在加紧训练,以备随时可能来袭的契丹骑兵。

  只要能抗住契丹的第一次进攻,那么郭荣就无需再加派禁军赶赴河北,能让朝廷省下一大笔开销,同时也会证明郭荣当初的决断是正确的。

  郭荣看到张藏英招募如此顺利,甚至想让张藏英再多招个万余人,这样驻扎在河北的王彦超部以及韩通部就都可以撤回来,又能省下一大笔钱。

  不过这事情还需从长计议,因为让张藏英在边境辖兵过多,也是有风险的,郭荣目前也只是想一想罢了,并不会立刻付诸行动。

  第二份奏章带给郭荣的欣喜,远超第一份奏章,因为这份奏章来自襄阳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

  安审琦在奏章中奏明了两件事,其一是他会派妻子与儿子进京,在正月时参加大朝拜,他的儿子也会在开封正式仕官;

  其二,则是南平派了使者赶赴开封,南平王高宝融想要为自己的弟弟高保勋求一个节度使的本官。

  这看似简单的两件事情,其内具有极深的含义。

  安审琦只有一个儿子,名为安守忠,今年已是二十二岁了。

  按照此时的官场规矩,地方节度使的长子年满二十后,都要到开封城中接受荫补的本官,以及差遣。

  而这份差遣通常是在宫中做殿直,替皇帝看门抗矛,说白了就是做人质。

  而安守忠早在两年前就满二十岁了,却迟迟未进京授职。

  先帝郭威不问,安审琦也就不提,两人表现得很有默契。

  今年郭荣即位后,也不提此事,甚至还给安审琦加了爵位,而到了年底,安审琦却主动提出要派儿子进京。

  至于南平王高宝融为自己的弟弟求官职,与安审琦的行为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向大周服软。

  无论是山南东道,还是南平,都是表面臣服周朝,实则内部自治的割据政权。

  南平前身是荆南节度使,本是后梁朱温麾下的一个藩镇,朱温在世时,荆南还算听从朝廷的指挥。

  在梁唐两朝中原争霸的二十余年间,荆南仗着天高皇帝远,逐渐脱离了中央的管控。

  唐庄宗李存勖攻灭后梁,在中原重新竖起唐朝的旗帜后,见荆南势力已成,干脆就封当时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为南平王。

  从此荆南节度使也就成了南平,脱离了中央的管控,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传到高宝融的手上已是第三代了。

  山南东道与南平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山南东道的独立性相对南平来说要低不少。

  因为安审琦到目前为止仅做了七年的节度使,根基尚浅;而高家已在荆南经营了接近五十年,树大根深。

  安审琦与高宝融同时服软,都是出于同一个原因。

  因为郭荣在高平之战中击败了北汉与契丹的联军,周朝表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与周朝接壤的这两个小割据政权就需要表达自己的诚意。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安审琦本人还是待在襄阳城里,只是派了儿子来开封意思一下,对于天下的统一进程来说仅算一小步。

  但这对于郭荣来说,已经算是一大步了,先帝在任时从未服软的安审琦,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派了独子进京,并主动为儿子求职。

  这意味着郭荣的统一事业正式拉开了帷幕。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