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七章 环环相扣_奋斗在五代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风气由此产生了微妙的转变。

  而后郭荣继位,又一位文官王朴入主枢密院,这代表着文官统领武官成为了有迹可循的惯例,魏仁浦并非昙花一现。

  时代的车轴终于调转了方向。

  其次,则在于皇帝郭荣也想整治勋贵,若非郭荣在背后支持,范质又怎敢举荐窦仪与李延庆去洛阳?

  再次则是窦仪与李延庆在洛阳的不懈努力,若非窦仪与李延庆拥有坚定的意志,以及极强的行动力,这扳倒韩伦的行动绝不可能如此顺畅。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韩伦仗着权势太过嚣张,在洛阳多次草菅人命,而且还根本不知收敛,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韩伦作为十几年来首个被平民百姓告倒的顶级勋贵,他的倒台,意义深远。

  正是在韩伦被流放沙门岛之后,范质向郭荣递上了请编刑统的奏折。

  张湜所谓的打铁需趁热,指的便是利用韩伦一案的热度,尽早将刑统颁行天下。

  因为韩伦一案影响太过恶劣,激起了洛阳百姓的民怨,武官勋贵在此时正处舆论的下风,颁行刑统遇到的阻力很小。

  若是等到战后,武将勋贵们仗着战功又将在朝堂抬头,届时颁行刑统便将千难万阻。

  有意思的是,张湜的看法,与当朝天子郭荣正好相反。

  郭荣认为,此时颁布律法,会激发武将勋贵的反对,进而影响亲征,不如等战后喂饱了他们再颁行刑统。

  这正是视角不同,或者说屁股不同所带来的认知偏差。

  范质坐在两者中间,既能看到张湜的视角,也能一窥郭荣的视线。

  那么,范质更认可哪一种看法呢?

  “你的说法不无道理,只是这刑统一事太过重大,必须要通过圣上许可方能施行,而圣上如今的情况,你也清楚,我认为,还是再等等,待到今年夏税,便是刑统颁布的最佳时机。”

  范质虽然两种看法都认可,但他终究还是更希望刑统尽早颁布。

  只可惜他并无决定权,最终还是要等郭荣拍板。

  此时此刻的郭荣,满脑子想的都是南下亲征。

  郭荣的内在性格其实与李重进有些相似,他们两人都喜欢追求战争带来的刺激,别的事情已经无非给他们带来快感了。

  在普通百姓看来,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意味着饥荒灾害。

  但在不少高位者看来,战争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唯一途径,百姓的尸骨是构筑他们光辉事迹的绝佳砖石。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百姓牺牲在他们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郭荣身为皇帝难道不爱民吗?他无疑是爱的。

  派窦仪去洛阳整治十阿父,多次下诏诛杀贪官污吏,亲自召见每一位离京归京的县令,为的都是天下万民的生计。

  但郭荣对待百姓无疑又是残忍的,为了追回欠税,不惜重用陶文举这等酷吏;为攻破寿州坚城,不惜调动十数万百姓垒土攻城。

  至于周朝军队在淮南的诸多暴行,那更是不胜枚举,所有的血债都将算到周朝和郭荣的头上。

  如今,郭荣将再度南下,给淮南淮北的百姓带去腥风血雨。

  《奋斗在五代末》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