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8.开办轿车行_皇上您该去搬砖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货币,而是能增加多少物品。

  于是就有人说了,那很多基础物资都是恒定不变的,你这么倒买倒卖,并没有增加出什么物品出来啊。

  这句话就非常无知了,完全没能理解到“金钱的作用”。

  虽然金钱是“万恶”的,但它对社会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商业行为就是将金钱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发挥到最大。

  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一群一无所有的人到了一个荒岛上,商业是否活跃会对整个群体产生什么样的不同结果呢?

  先说完全没有商业活动的a族群。大家每天就聚在一起去打鱼采摘,有得吃的东西之后,有空就去搭个窝棚什么的住,再有空了就去摘点树叶做个裙子什么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中,永远过着这种生活。

  再来说说商业从建立到发达的b族群。

  b族群流落到荒岛之后,最早也是也a族群过着一样的生活。然后就有人发现,因为体力智力的不同,每个具体的个人做不同的事情得到的结果大不相同。张三去打鱼,一天只能打到一条鱼,但是他去摘野果的话就能摘到很大一部分;而李四呢虽然打鱼厉害,但却爬不了树,每次去采的果子都很少。

  于是后来他们就进行了分工,有些人就去打鱼,有些人就去摘果子,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这种分工模式,对单独的个体来说付出的劳动是一样的,但对整个群体来说,就极大的扩大了物资的来源。

  再往后面,就是用鱼来换果子,这就是最初的商业——以物易物。

  果子在荒岛上的数量是有限的,于是就有人想到了去种植。我不去找果子了,就是种田。这样我就能用粮食换到果子和鱼。对我个人来说,比和一群人挤在一起找果子要划算。

  于是就又分出了一批人去种田。对社会整体来说,又丰富了物资。

  再往后,就分出了更多的行业,荒岛上东西的种类越来越多。以物换物已经不能满足交换的需求了,随之出现了货币。

  一直到这里,都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状态。

  真正让商业行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商人”的出现。

  有些又懒又聪明的人,发现了一个过好日子的捷径。我也不去打鱼,我也不去种田,我就去海边收鱼,卖给种田的人;然后再从种田的人手中收到粮食卖给打鱼的人。依靠其中的差价,赚取一定的鱼和粮。

  随着社会商品的越来越多,人的欲望也就越来越高。

  比如同样是渔夫,a族群的渔夫只要能打到够吃的鱼就行了,而b族群的渔夫需求就大不相同了。打到了够吃的鱼,如果再多打一条,我就能去买点米,这样就有饭和鱼吃,比单吃鱼舒服多了。如果还打到多的,我就可以买衣服,可以买这个那个。

  在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