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章,争论_位面大轮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的字一模一样,他也不认为书是武秋生写的。

  等武秋生写到tnt的原理,他脸上的不以为然,立刻变成了难以置信。

  待武秋生写到钢铁冶炼工艺的改进时,他脸上的难以置信,演变成了震惊。

  最后,武秋生写到其他方面的工艺改进时,老先生的脸色不断变化,又惊、有喜,有苦涩,却又有兴奋,表情之丰富,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他知道,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单凭这本小册子,就能对国家工业发展,有不小的帮助,就能让他的强国梦,更容易实现一些。

  如果武秋生看到老人家现在的表情,一定会立刻停笔。老人家年纪大了,情绪大起大落,对身体不好。

  可惜他正专注于回忆,专注于记录。

  这一专注,就持续了足足三个时辰,直到感觉手臂累的有些受不了了,才长舒一口气,揉着胳膊放下了手中的钢笔。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老先生就把他写的东西揣入了怀里。

  “那个……”等了三个时辰,终于等到武秋生写完,孙禄堂刚准备说话,但话到嘴边,却怎么都没说的出来。

  因为他见到了很让他吃惊的一幕一向不怎么看得起自己这种武夫的马老,居然给武秋生敬了一杯茶。

  武秋生刚要推辞,却听老先生道:“这杯茶,是为了我之前的鲁莽赔罪。先生年纪虽小,然胸中才学却远胜于马某人,我为我之前的鲁莽,向先生道歉。

  我知道,光是敬茶,诚意还不够。

  他日,若证明先生今日所书属实,老朽必当再次登门,负荆请罪!”

  还没等武秋生那句使不得说出口,老先生就揣着小册子,急匆匆的出门去了。

  武秋生知道,老先生这是急着找人,验证自己所写东西的真伪去了。

  老人家是真的热爱这个国家、这个名族,才会显得如此匆忙,因为他认为凭这本册子上的东西,能够救国,再不济,也能为强国做出一些贡献。

  但真的这样吗?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武秋生不这么认为。

  诚然,这些东西肯定会起作用,但要说作用会很大,武秋生不敢苟同。

  当然,这不敢苟同是建立在,他所熟知的民国,和现在这个民国类似的条件下的。

  据武秋生所知,民国时期,文学大师辈出,但理科人才,几乎没有。

  1916年,朱自清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17年,罗家伦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29年,钱钟书参加清华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还有说15分的)。

  1931年,吴晗参加北大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1931年,臧克家参加青岛国立大学招生考试,数学零分……

  本来嘛,这数学零分本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可是在国人眼中,却成了当时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伟光正之举。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文明的开化,考官的独具慧眼,不因分数或不因一科的分数,抹掉一个人才。

  可问题是理科人才呢?

  真正能为一个国家做科学研究,支持工业体系发展的理科人才呢?

  有听说过他们文科成绩很差,被破格录取的吗?

  没有!

  这么多的文学大师,这么多的才子才女。他们或许能够靠着自己的作品,唤醒一部分国人,但这些文学大师,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吗?

  他们能研究出武器,他们能提高粮食产量,他们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现状吗?

  不能!

  其实民国时期也不是没有好的理科苗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

  这些人哪个不是见当时的中国无法提供更好的科学研究舞台,纷纷赴美留学,等天朝成立后,才回国效力的?

  他们能回国,说明他们爱国,但为什么不留下来,在国内学习、做研究?

  说到底,还不是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些人不够重视?

  还不是那些军阀,不愿意花钱自己研究武器,而更愿意花钱买?

  毕竟,前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成果,但后者只要投入,就会有回报。

  以当时那个局势,军阀门会选哪一种显而易见。

  要打破这种观念,靠武秋生提供的几本书,可能吗?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