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四十三章 索然无味_北宋大相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吃饭的习惯,才发生了改变。到了公元927年,中榜的学子们吃「庆功宴席」,再也不用自己凑份子了,而是改为由朝廷买单的「公款吃喝」。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新中榜的进士们,参加闻喜宴的,会给予四十万的赏钱,有吃有喝,还有钱,真是令人心生羡慕。

  到了宋代,将后唐的这种做法继续延续了下来,新科进士们组织聚会,不仅不用自己掏腰包,朝廷还会给更多的赏钱。根据文献的记载,在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给了进士们赏钱三千缗,诸科是七百缗。到了宋哲宗时期,这个赏钱的档次又提升了,不仅给进士们赏百万钱,还给五百壶酒。像这种给科举学子举办的宴会,种类很多,唐朝时期的「关宴」,以及「曲江宴」等等。其中,关宴的费用,都是由学子们自己出,而朝廷对这个宴会是不给赏赐的。因为,这个宴席属于同学之间的告别宴,跟现在的「散伙饭」差不多,吃完了之后就各奔前程了,所以,也被称作「离会」。

  虽然,这个饭局是参与者们自己掏钱吃的,但是,并不属于私人饭局,而是由当时具有公关性质的「进士团」一手操办的,是属于社团性质的集体活动。

  古时,教育不像今天,采用严格的学年制。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考试时间也逐步确定下来:中榜之日,便是毕业之时。

  学子们中榜之后,首先要拜谢主考官,俗称「谢恩」。《唐摭言》中记载:「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入门,并叙立于阶下……拜讫,状元出行致词……便谢恩。余人如状元礼。」

  在唐代,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谢恩时,「毕业生」们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大家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感谢座主(应举士人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拔擢之恩。

  随后,主考官会带领这群「毕业生」去中书省都堂拜见宰相,俗称「过堂」。

  《唐樜言》中记载:「宰相既集,堂吏来请名纸;生徒随座主过中书,宰相横行,在都堂门里叙立……状元出行致词,又拜,答拜如初。」过堂前,相关官员会收取「毕业生」的名纸,然后仍由状元致辞,其余进士依次自我介绍并致谢。

  科举考试增加殿试之后,所有毕业生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前向主考官谢恩逐渐变成向皇帝谢恩,俗称「朝谢」。宋代,皇帝为防止座主与门生结为朋党,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亦不准自称「门生」,以后谢恩、过堂仪式都逐渐衰落。

  清代的进士在朝谢之外,还要专门赴国子监和孔庙拜谒孔子。

  届时,状元还会率领所有进士拜谒国子监祭酒(相当于

  请收藏:https://m.xiaoni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